报道

飞出澳门的海鸥——访导演孔庆辉

14/02/2023

2023年02月 | 第五十一期

文/林碧珊

欧洲五大影展之一「第52届鹿特丹影展」於2022年12月公布奖项提名名单,入选「未来之光」单元的包括澳门电影《海鸥来过的房间》。海鸥是候鸟,可以飞很久、飞很远。在鹿特丹之前,早已飞进台北金马影展,入围金马奖最佳新导演、摄影及音效。这部电影是导演孔庆辉耗时八年创作的首部剧情长片,过程漫长且孤独,经历灵感枯竭,渐渐与笔下角色如镜像般相似。

 

孔庆辉曾是剧场演员,於2014年起执导筒拍摄短片,《海鸥来过的房间》是他首部剧情长片,入选文化局「电影长片制作支援计划」。  图/施援程
孔庆辉曾是剧场演员,於2014年起执导筒拍摄短片,《海鸥来过的房间》是他首部剧情长片,入选文化局「电影长片制作支援计划」。  图/施援程

 

集体创作 探究真实

 

孔庆辉在台湾地区修读广告学系,回澳後做过不同工作,较广为人知的是其剧场演员和短片导演身分,作品《撞墙》曾入围金马奖最佳剧情短片。他的首部长片《海鸥来过的房间》,故事围绕一个陷入瓶颈的作家和一个不懂演戏的演员之间的爱慾交缠。「两个角色都有某部分是我曾经面对过或想问的问题。写剧本时会想,这个角色的情感和所作所为是否真实。」

 

真实,是孔庆辉在创作上的追求,也是这部电影的核心命题。马拉松式的剧本写作过程,到後期甚至是采用集体创作方式,电影的戏中戏,选用了剧作家契诃夫名作《海鸥》,正是和有份参与的演员杨彬共同构想。「集体创作有点像纪录片,我觉得这样试很有意思,而非很传统地有一个完整剧本,再让演员代入去演一个虚构的故事。」集体创作具实验性,即是「边拍边jam剧情」,在电影制作中并不常见,「拍电影是很花钱的,这样做风险很大,挑战也很多。这样拍除了因为写不出剧本,戏中的作家一直嫌自己写的人物不真实,一直追问自己甚麽是真实,我也反问自己,为何制作电影时不去追求真实。」

 

首次创作电影剧本,孔庆辉对文本十分吹毛求疵,压力不少。  图/施援程
首次创作电影剧本,孔庆辉对文本十分吹毛求疵,压力不少。  图/施援程

 

筹钱艰难 产业需政府支持

 

政府自2013年推出「电影长片制作支援计划」(下称「支援计划」)推动电影产业,《海鸥来过的房间》是其中一部获支援之电影计划,获批一百五十万澳门元以支援部分制作费用。幸好电影总共拍了约二百万,剩下的导演仍有能力负担。「大家近年都是拍这种小规模,很难找到投资者。资金不够就要自己出,导演要担当很多岗位,可能是无酬。」

 

《海鸥来过的房间》剧照  图/受访者提供
《海鸥来过的房间》剧照  图/受访者提供

 

虽有补助,却与一部电影所需的正常开支仍有大段距离,「澳门没有电影公司,市场太细,无人投资,拍电影就要靠政府补助。假如下一届我不入选,就要再等下一届,可能四、五年才有一部新片,这不是一个导演应有的产量。所以如果有志做电影,就只能拿着剧本到内地、香港或台湾地区找投资者,但他们为甚麽要买你的剧本?当地有很多更接地气的故事,我觉得这是澳门电影产业发展的最大难处。」而即使艰难,他仍抱有希望:「但这只是过程。」

 

参考邻埠,香港电影发展局有「首部剧情电影计划」支持新导演,制作费为港币五百万至八百万,入选电影不可再另筹资金。「香港新导演可以专注做创作,我个人比较偏向这样。要面对创作已经要花很多心力,而找投资者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支援计划』经历了几届,只有两三部找得到投资,找不到的,只能删去高成本场口,甚或降低质素。」除此之外,导演还需学习宣传和发行,他希望这些范畴也能得到政府的协助或支援,「大家都没有经验,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每届只得四部长片,很难培养到专业。我觉得澳门电影进化得很快,电影产业还有很多范畴需要政府支持,这是我心底最想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