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

澳门戏偶馆:拆掉艺术与生活的围墙 让艺术成为路过会遇到的事

01/06/2021

文 / 何倩玲
图 / 施援程

澳门本地艺团大多藏於工厦,观众一般只能在不同的演出场地和艺术家见面,这种模式导致艺术和社区无法有机互动,而今年3月在路环开幕的澳门戏偶馆则打破这种传统模式。该馆不仅日常大门敞开,还经常举办即兴活动,让艺术工作者与观众在开放的空间自然流动,模糊艺术与生活的边界,让艺术真正成为每一位市民、旅客路过会遇到的事。

 

地面层展示剧团多款戏偶,免费开放予游人参观。
地面层展示剧团多款戏偶,免费开放予游人参观。

地面层开设「偶记 Loutka Bar」水吧,售卖特色外带茶饮、剧团及其他艺术家的文艺产品。
地面层开设「偶记 Loutka Bar」水吧,售卖特色外带茶饮、剧团及其他艺术家的文艺产品。

 

斥资近百万打造 以社区人文滋养创作
戏偶馆是由民间艺团「滚动傀儡另类剧场」自资筹办的艺文空间,由剧团创办人兼艺术总监林婷婷及联合创办人兼行政总监赵七主理。和其他艺团一样,他们过去一直栖身於澳门区的工厦,但基於偶剧需要更多的制作及收藏空间,工作室逐步沦为「仓库」,演员则过上「游牧排练」的生活。2017年的「天鸽」台风摧毁了他们当时位於司打口的工作室,一筹莫展之际,有朋友愿意临时借出路环的空间以解剧团的燃眉之急,於是婷婷和赵七带着所有幸存的戏偶迁徙至路环。

 

进驻路环的第一天,婷婷和赵七已经感受到这里的与众不同。他们忆述,当晚已经有街坊主动送赠自家种植和炮制的蔬果及美食,这种邻里间的人情味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澳门弥足珍贵,而居民对他们的态度从一开始的八卦好奇,很快变成现在的嘘寒问暖,并在日常的家长里短中诉说很多有趣的路环故事,这些故事滋养着他们的创作,继而诞生了作品《海盗婆》。

 

对於艺术家而言,路环是一块很肥沃的创作土壤,婷婷和赵七渴望扎根於此,所以辗转租下现在戏偶馆的建筑,希望打造一个集戏偶制作、排练及演出於一身的多功能空间。无奈签下租约不久便遇到疫情,原定去年开幕的戏偶馆拖延至今年3月才正式开放。虽然至今投资已近百万,但他们并未言悔,更坦言若错过这次机会,恐怕日後会失去实践的勇气。

 

一楼的「共享工房」可用於手作、制作或创作类型的活动,亦会开放给个人或团体租用。
一楼的「共享工房」可用於手作、制作或创作类型的活动,亦会开放给个人或团体租用。

 

拉近艺术与生活的距离  鼓励社区支持艺术发展
为追回失去的时日,戏偶馆开幕後便积极举办各类活动,当中包括以素食为主题的即兴市集。婷婷和赵七认为,艺术源於生活,饮食文化则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两者本不应存在明确的边界,尤其外国很多高雅的演出场所都设有饮食区供艺术家和观众在中场休息及节目结束後使用,而饮食活动也是发掘艺团潜在观众的有效途径,因此他们後续还会筹办包括汤节在内的更多饮食活动,以便公众了解艺术家生活化的一面。

 

他们强调,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和民间的支持。政府的角色是为艺团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例如兴建更多排练和演出场地、在基础教育阶段启蒙青少年对艺术的兴趣、在高等教育领域增设艺术专业等,而社区的参与是让艺团有独立营运下去的可能性,只有当艺术成为路过能遇到的事、当艺术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时,市民便愿意用自己的方式支持艺团和艺术家走下去。

 

婷婷和赵七期望戏偶馆能成为根植在路环社区的艺术种子,在该区人文风情的滋养下,打造路环专属的艺术节,并透过驻村艺术家计划、绘本讲故事、即兴市集、工作坊和剧目演出等,让艺术在路环社区生根发芽、生生不息。

 

地库层的「偶盒 OUT Box」可用作展览、表演艺术、体验活动、讲座、电影放映、音乐会及市集活动。
地库层的「偶盒 OUT Box」可用作展览、表演艺术、体验活动、讲座、电影放映、音乐会及市集活动。

戏偶馆的开放性让艺术在社区自然流动,曾有旅客带着剧偶到路环区内打卡合照,林婷婷(左)和赵七亦会把戏偶作品带到室外,直接感受观众的反应。
戏偶馆的开放性让艺术在社区自然流动,曾有旅客带着剧偶到路环区内打卡合照,林婷婷(左)和赵七亦会把戏偶作品带到室外,直接感受观众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