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星星、路灯与文化深耕──书店开进偏乡专案

01/12/2020

第四十二期

文/袁绍珊
北京大学中文系及艺术系(影视编导)双学士、多伦多大学东亚系及亚太研究双硕士,研究方向为文学及电影。获「美国亨利.鲁斯基金会华语诗歌奖」等多个奖项,曾任美国佛蒙特创作中心驻村诗人,应邀出席葡萄牙等多个国际诗歌节,担任澳门首部原创室内歌剧《香山梦梅》作词人。在两岸暨港澳地区出版过多部诗集。长期从事学术及出版工作,并为台港澳多家媒体撰写专栏。

 

兴之所至,去了沙溪古镇一趟。作为茶马古道上惟一幸存的千年集镇,这里除了古旧纯朴,还有刚开业的「先锋书店沙溪白族书局」。

 

书局藏身於白族民居中,离古镇中心有半小时路程,沿途只有溪流、稻田,毫无商业气息,不时看到几个文青和老外走在「朝圣」之途,村民也见怪不怪了。

 

先锋书店沙溪白族书局
先锋书店沙溪白族书局

 

街灯VS星星:乡村复兴的开发与保护之争

 

从2014年开始,南京起家的先锋书店在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偏远乡村,先後开设了安徽黟县碧山书局、浙江桐庐县云夕图书馆、浙江松阳县陈家铺平民书局和福建屏南县厦地水田书店,沙溪白族书局是它旗下的第五家乡村书店。

 

「在地化」是乡村书店的成败关键——不只是移植与落户,而在深耕与活化,以书店重建公共空间,甚至集社区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於一身。乡村书店在选书、陈设策略与文创产品开发上,亦以「在地化」为前提。沙溪店除了以「剑川」、「滇」、「南诏」等云南关键词为图书分类标签,白族甲马、瓦猫、紮染制品等,都被打造成时尚伴手礼。

 

疫情无疑使实体书店的经营雪上加霜。台北诚品敦南店关门、读库甩卖书籍、单向街众筹求援,连纽约的Strand、三藩巿的City Lights及巴黎莎士比亚等着名独立书店也面临倒闭……这时候还把书店开到偏乡去,能赚钱吗?

 

上世纪下半叶始,各地知识份子不约而同以「返乡」作为社会运动或乌托邦实验的手段。诸如美国嬉皮士的「回归土地」运动(back-to-the-land movement)、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艺术祭的土地复兴,乃至台湾、香港近年的青年务农和乡村保育等。

 

以内地着名文化人欧宁为首、2011年启动的「碧山计划」,正是接续晏阳初、梁漱溟的乡村实验和克鲁泡特金(Peter Kropotkin)的无政府主义思想,重启农村的公共生活的代表。在失衡的城乡关系和全球农业资本主义引发的危机中,它试图以文艺的方式,摸索出一条农村复兴之路。

 

乡村实验最常面对的,是开发与保护的两难——村民想现代化、修路灯和卖门票,游客想保持原生态,来看星星和桃花源。饱受政府干预和社会质疑的「碧山计划」,数年後也在争论中凋零;幸而乡村书店专案,至今仍热情未冷。

 

以延续性为前提的文化深耕

 

沙溪白族书局给我的最大惊喜,是在收银台上发现澳门策划出版、葡萄牙作家萨拉马戈的《修道院纪事》中译本。此书是回归前澳门文化司署和花山文艺出版社合作推出的「葡语作家丛书」之一,属最早把葡萄牙优秀文学作品引进华文圈的出版计划。24年前的旧书了,在澳门一直乏人问津。

 

我问店员,这书卖得怎样?

 

「店员人手一本。姐你内行啊!口耳相传的好货,很多人专门来找。」

 

谁想到云南偏乡、澳门、葡萄牙,靠一本书的流通,默默结成了千里书缘?这大概就是书的魅力所在——书籍出版,非为个人的扬名立万,而是以延续性为前提的知识传播与文化深耕。

 

 

先锋书店老板钱小华曾说:「关注乡土就是关注中国」,「越乡土越国际」。从「文化深耕」的层面来看,就不难理解何以把容易赔本的书店,而非电影院或剧场开进偏乡。

 

在反全球化、逆城巿化的浪潮下,对只有「返乡下探亲」概念的澳门人来说,城乡问题真的无关痛痒?以澳门带动横琴、有城有乡的大湾区规划,不是已迫在眉睫吗?

澳门出版的《修道院纪事》中译本
澳门出版的《修道院纪事》中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