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犹如钻石的多面折射——一场影像诗实验

01/07/2021

第四十五期

文/袁绍珊

 

因缘际会下,我制作了一部18分钟的短片《冰山一觉》,早前於澳门文化中心首映。内容是关於融化的北极冰川和不断填海的南方小城澳门之间,若隐若现的平行宇宙或冥冥因果,作品虽然被归入纪录片组,实际上我是当影像诗(video poetry)来制作。

 

数位影像诗在语言与结构上,跨界整合了电影、音乐、多媒体甚至游戏的成份,被视为台湾现代诗坛的前卫文体,亦与波兰的前卫文学运动「自由文学」(Liberatura)遥相呼应,套用误读、拼贴、挪移等诗学手法乃家常便饭。台湾诗人罗青早於1988年已提倡「录影诗学」,林群盛亦曾於80年代标举「PTV」(Poetry-TV)实验,加之林燿德对「录影诗」定义的讨论,皆可视为台湾影像诗的滥觞。

 

台北诗歌节早於2007年起,每年举办「影像诗徵件」,作品以3分钟或15秒为限,以开拓现代诗、音乐与影像的疆界,成为华语地区影像诗的重要摇篮,让影像诗进入大众视域。始於2010年、作为台北文学季系列活动之一的「台北文学.阅影展」,开宗明义以文学电影为本位,曾以莒哈丝、三岛由纪夫为策展主轴,松动文学和电影的定义,呼唤更自由的书写与阅读方式。

 

台湾对影像诗和文学电影的长期深耕,为影像工作者或多或少创造了尝试的平台,拓宽观众接受能力的同时,亦促使出版业和电影业携手探索文创之路。如黄亚历执导的实验纪录片、表现台湾超现实主义社团风车诗社的《日曜日式散步者》,正是文学和影像的优良结合,不但勇夺金马奖最佳纪录片,更承接声势将计划持续发酵。

 

黄亚历将资料搜集所得、与台湾文学研究者合作推出《日曜日式散步者——风车诗社及其时代》专书,又策划「立黑吞浪者」微型实验行动,邀请多位艺术家透过动态影像、诗歌、体操、声音艺术等手段共同创作一部表演艺术作品;两者均斩获多个台湾重要的出版及视觉艺术奖。其後更於台湾美术馆举办「共时的星丛:『风车诗社』与跨界域艺术时代」特展,透过出版、展览、表演艺术、论坛等,成功将「风车诗社」这一IP变成艺文酵母,文学电影的影响力亦得以倍数放大。

 

康尼夫斯(Tom Konyves)在2011年发表的《影像诗宣言》,将影像诗定义为「一种显示於萤幕上之诗体,其特色为巧妙安排时间节奏,将文字、声音与影像以诗意方式并置呈现」。按此逻辑,《日曜日式散步者》可谓冠以纪录片之名的影像诗,侯季然的《书店里的影像诗》反倒是冠以影像诗之名的纪录片,但不论界线如何,两者均叫好叫座,海外发行情况理想。

 

我的兴趣不是辩证纪录片、纪实影像与影像诗的定义,而是向澳门观众引介相对陌生的影像诗——让文本和影像犹如钻石的多面折射,以探索表述的可能。

 

和我同场放映的纪录片作品《拳舍》中,出现了澳门网红跟拍同一对象以制作网络短视频的有趣并置,成功把两类看似河水不犯井水的观众连结在一起(我也因此对「微辣」作品有新的认知)。在网络短视频铺天盖地、以不按理出牌为宗旨但受众极广的影像世代,不禁让人疑问,死守楚河汉界是影像工作者的专业坚持,还是画地为牢的保守表现?

 

《冰山一觉》海报
《冰山一觉》海报

 

映後座谈
映後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