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舞台演出,从澳门出发── 本地剧场表演的持续发展与经营

01/07/2021

文/罗德慧
图/施援程、部分由受访者提供

 

常说剧场是小众的艺术,澳门的人口基数令进入剧场的观众本来就不多,众多原因也令剧场商业化之路走得困难重重。不少具潜力的作品,即使经过了两、三个月的发展与深化,到最後都只演出三至五场,观众数目有限。要延续作品的生命,继而令演创人员都可以透过重演建立实力、累积厚度,令行业持续发展,也能积聚植根於民间的创作能量,不少艺团开始作出其他尝试,慢慢出现了新的路径。有剧团选择进军大湾区演出,透过更大的观众群与剧场网络,为剧团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有小而美的制作团队凭着巧思,以贴近观众的方式,将表演艺术送到上门;也有舞团一路坚持,以四年时间打造一个获得肯定的作品。

 

img 530

 

img 531

 


晓角剧社:走出澳门,建立更大的观众群

 

「一个戏,必须透过不断做,才能提升、磨练,戏才能成长,创作人亦然。」这是晓角话剧研进社的行政及监制杨彬的理念,也解释了晓角近年积极与广东省不同剧团连线,以及持续推动「longrun系列」的原因,希望令每出作品都能超越只演几场的「宿命」,让更多观众可以见证演创者的用心。在剧社45周年的庆祝酒会上,晓角更高调与珠海市演出协会、珠海横琴圈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正式签订「珠澳戏剧表演艺术战略合作」协议,正式之程度可谓本澳剧团少见。

 

晓角话剧研进社的行政与监制杨彬,认为演出必须经过不断重演,才可把戏与创作人打磨得更好、更进步。  图/施援程
晓角话剧研进社的行政与监制杨彬,认为演出必须经过不断重演,才可把戏与创作人打磨得更好、更进步。  图/施援程

 

出走大湾区,是为了让演出的路走得更长远,《二月廿九》是晓角踏出的第一步。今年5月,他们应佛山辰美嘿皮匣子大剧院,参与当地第一届喜乐节。为何是《二》?杨彬马上回答:「平!」演员只得一位,布景在内地再制,成本较低,主题也颇为中性,适合用作测试水温。这次一试,在观众的热烈反应与艺评人的加持下,马上得到了大湾区不同单位的邀约,很有机会在区内继续演出,可惜在新一波的疫情下,合作暂时打住,但这个测试已成功令杨彬看到澳门作品在区内发展的可能性。「我就是好想建立一个网络,先在大湾区几个城市演,再带回来澳门。又或者已经在澳门磨成了一个很有品质的戏,再拿去巡演。这样才能继续营运下去。」

 

佛山观众反应热烈,演後与晓角成员分享看法。  图/受访者提供
佛山观众反应热烈,演後与晓角成员分享看法。  图/受访者提供

 

除了演出,晓角剧社也与佛山剧场界交流两地的戏剧环境。图/受访者提供
除了演出,晓角剧社也与佛山剧场界交流两地的戏剧环境。图/受访者提供

 

《二》之後,晓角今年尚会计划带着《北纬22°咖啡店》及《水浒英雄之某甲某乙》前进内地。杨彬说,除了会尽量选择题材较中性的戏外,本土创作也是选择原因之一。「我们都想尽量拿本地的创作出去,《北纬》是吴嘉伟的创作,《水浒英雄》是李宇梁的剧本,这样去输出我们的文化、特色。因为我们都不是很清楚到底澳门特色是甚麽,大家都是广东文化背景,又很容易拿来与香港比较,到底澳门的特色是甚麽?」这次佛山之行,他接触到当地的观众,对於他们的勇於表达与条理分明,印象深刻。主办方也会建立当天的「微信观众群」,有兴趣的观众可以自行加入,大家可在里面热烈讨论,主办方也会主动释出大合照、演後谈的花絮、甚至一小段演出片段,以吸引观众分享感受及建言。这种方式不仅可直接获得观众的评价与意见,某程度上也是帮助剧团建立自己的形象与观众群。

 

澳门演出场次有限,主要是受制於观众量,又或场地的可行性。在往外发展前,晓角已是本澳剧团中少见持续向long run方向发展,最高纪录是2017年在南湾旧法院演了15场的《法吻》。「要有足够的观众量,我们才可以自负盈亏做下去。这是我做long run时的思考,希望演出的大众化可以令更多观众进入。我的目标很清楚,很想行一条这样的路线出来。」对於long run以至剧团的长远发展,杨彬认为,要产业发展得好,需要澳门与内地一起做。如果单靠澳门,「这里太多死症」,包括场地或观众等,都不是短期内可解决的事。而在内地的剧院,其实也很需要不同的节目,只有两地联动,才有机会令澳门戏剧产业能更持续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