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BOK Festival搏劇場節」策劃誌

01/07/2021

第四十五期

文/陸竹

 

與BOK Festival結緣多年,今年受到藝術總監阿泉和行政總監Bobo的邀請,更進一步着手參與搏劇場節(下稱「搏節」)的策劃和品牌行銷工作,希望能出一分力為觀眾帶來更好的體驗。由梳理定位和中心思想開始,重新寫一遍搏節的定義。

 

BOK為粤語「搏」的拼音,以adventure for meaningful something為概念,憑接駁,拼搏,放手一搏的精神,集民間各單位、個體的力量匯聚成無限可能,對劇場的作品內容及發展進行探索。

 

我很喜歡「搏」的實驗精神,當在藝術史上一個時期被另一個時期推倒開來而又獲得新一頁的重新詮釋,來到此時當代藝術處於無邊界的含糊同時擁有無盡的可能,在生活此起彼落的章節裡,我有時想起香港獨立樂隊Pusshitachi的歌詞「用力跌跌撞撞,跌跌坐坐」,甚麼都試一次,甚麼都搏一鋪,才有可能展開新的局面和想像。搏劇持續與不同跨界別的創作人一起發展作品,用自己的方式來定義劇場。

 

主題

按着搏節被設定的氣質和調性,以及今年的主要節目都備有音樂的特質,視覺設計與主題有了喚然一新的突破。經過反複討論,「Demo for Mary」成為今年的標題。

 

“Demo for Mary” What is Demo & Who is Mary? 

 

Demo在音樂世界裡象徵着進行中、實驗中的作品,如生活一樣或許是無盡的高低起伏,充滿着未知的可能,而我們只能着手於當下。生活中任何零碎片刻思緒都是Demo。在世界苦難面前,一首歌或者一個藝術作品,是向着某個你想起的人來的一段碎碎唸記錄,還是希望得到神的救贖,Mary是誰?我們留待創作人和觀眾自我想像、發展和隨心投射。

 

節目

過去搏劇的節目跨度比較大,觀眾需要較多時間來消化不同的節目分類。今年為了讓觀眾更易理解節目的鋪排,從而更容易地選擇節目,在宣傳上較為簡潔地分為「BOK Movement|當代藝術的劇場視角」和「M Mode 24|社區自定義」兩大主要單元。

 

BOK Movement|當代藝術的劇場視角
邀約跨界別創作人,發佈具探索性的表演,嘗試在不同藝術形式的碰撞下,發現新的詮釋角度,發展強調創作力及具當代藝術劇場視角的作品。

 

今年邀請來自亞洲地區的創作單位,帶來六個跨界別的演出作品,包括主打音樂的阿水 x Aki x Ivan、VJ OS Wei、當代水墨家吳少英、本澳著名詩人袁紹珊、多媒體創作團隊AWPlanet,以及XR內容創作者、研究型藝術家章達明,憑自己的藝術語言,表達對時代的寄語。

 

M Mode 24|社區自定義

M Mode 24是2019年團隊跟我一同構想而成,既然說劇場無邊界,每個人的生活也可以理解為劇場吧,因此我們希望創造一個富有生活感的節中節。 

 

M Mode 24中的M可解作Macao或Manual(相機的手動模式),而24則反映澳門24小時不歇息的奇幻小城特色,產生這個由社區小店和使用者自行組織和策劃的24小時馬拉松式社區藝文生活節。我們延續2019年在瘋堂區種下的脈,繼續在這個相當富有魅力的地方策劃活動,一連兩個週末超過48小時,連同小店、藝術家、音樂人、品牌經營者、創作和策展人等超過40個單位共同策劃一系列包括市集、藝術裝置、音樂會、工作坊、早餐會、放映會等超過100場活動。是集各人小小的力量,以小搏大的精神才能實現的一場社區策展實驗。

 

另外,搏節作為一個劇場內容發展平台,當然希望可以與創作人一同成長,孕育好的作品,因此邀請劇評、駐節觀察員、觀眾對觀演回饋,策劃「平行寫作」,以及「BOK Club」演後輕鬆交流活動,亦是搏節重要的環節。


BOK festival 搏劇場節2021

Demo for Mary 
7.31-8.8 
活動詳情:bokfestival.com 

 

「BOK Movement|當代藝術的劇場視角」宣傳海報
「BOK Movement|當代藝術的劇場視角」宣傳海報

 

「M Mode 24|社區自定義」宣傳海報
「M Mode 24|社區自定義」宣傳海報